查看原文
其他

五块钱的故事:教会孩子无价的智慧


五块钱的故事:教会孩子无价的智慧
文:网摘 编:Kuange李强


这是两则真实的故事。

五块钱的故事是一个女孩子讲的。

初中住校,一星期回家一次。妈妈通常每周给2元零花钱,那个星期她想要5块,妈妈不给。

她就表示不去上学。妈妈说:“爱上不上,不上现在回家。”

后来,她一直缠着要,妈妈很不高兴地掏出5块钱,扔在桌子上,一副嫌弃的样子。而那五块钱弹落到地上。

这个小女孩颤颤颠颠地捡起了钱。

事情好像就这样过去了。但是她说,这件事对她影响很大,一直觉得自己很卑微,同时,在心里埋藏下对钱的渴望。

五毛钱的故事是一位男士讲的。

初二那年暑假,班上两个女同学到他家串门。他们坐在一起聊天,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与同龄女孩交往。

后来,女同学提议去街上转转。他身无分文,便去找母亲,希望给他一点零花钱。

妈妈不肯给。他一再恳求、哀求。最后妈妈掏出五毛钱,“拿去!”

他弯下腰,捡起那五毛钱,和女同学上街了,请她们一人喝了碗大碗茶,就各自散去。


当年的男孩子现在30多岁了,大学毕业,经济独立,也早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但他一直不肯结婚。

他不结婚,也不回家。他知道他的父母非常孤寂。但目前他只想这样过,不结婚,不回家。他说,这一切都源于那扔在地上的五毛钱。

这两个故事,我看不出这个两个家庭的经济的真实状态,但是我能感受到的只是一种“贫困”。


这种贫困不是说家庭的经济,而是一种精神上所表现的贫困。

当孩子合理请求一些金钱要求的时候,父母上述的反应,就好像在说,我没有一点钱,你怎么还找我要钱。

可是对于小男孩来说,伸手向妈妈要一点零花钱,是因为这个青春期的男孩子知礼体面有教养,他知道朋友来访应热情相待。

在他伸手那一刻,在他心中母亲的形象还是完整的,是他可以伸手的人。

母亲掏出五毛钱扔给他,呵斥他“拿去”,至此一个男孩的尊严已经体无完肤。

而最屈辱的是他不能拒绝,他需要这五毛钱,两个不明就里的女同学还在外屋等着他,期待一场愉快的同游。

当他弯腰捡起这张纸币,他一定听到了尊严碎裂一地的声音。他的内心也就此四分五裂了。

五毛钱就这样严重影响了他成年之后的人生道路。

从伸手要零花钱,到弯腰捡起那五毛钱,客观时间只有几分钟;在他的心理时间上,漫长如整个人生。儿子心中翻腾的一切,那位母亲从头到尾全然不知。

实际上,掌握金钱也是父母的一种权力,上面两个故事中的家长都用金钱带来的权力狠狠地羞辱了自己的孩子。

许多父母都有控制病,金钱上的控制尤甚。

当他们感觉自身说一不二的权威受到挑战时,便把金钱作为武器,劈向自己的孩子。


在很多不知道如何流传开来的观点,说孩子要穷养,特别是要穷养男孩子,但是你知道特意的穷养孩子,他们会丢失了多少东西吗?

一些家长为了杜绝孩子养成大脚大手的坏习惯,于是就在孩子面前“藏富”“哭穷”,这种做法需要适度,适度的“藏富”“哭穷”可以变为孩子前进的动力。

如果过度了,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压力,造成金钱方面的不安全感。

所以在孩子成年以前,家长要以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一定会保证你上学、生活的费用,你不用担心。但长大了你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财富。”  

这种承诺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孩子的内心安定了,智能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其实最重要的,是因为穷养会让孩子失去很多。
1. 穷养会让孩子丢失了大方得体

穷养的孩子,他们会因为在某方面不如别人而自卑。他们既内向又胆小,他们甚至不敢跟别的小朋友交往。

他们长大后会在同龄人面前表现出拘束甚至觉得低人一等,他们不敢表现自己的光芒,他们内心的自卑觉得不配,而只有将自己关在小小的空间里,他们才能找到丁点儿的轻松。

一味学别人的穷养,会让孩子丢失了大方和得体。

2. 穷养会让孩子丢失了格局

有不少人说"穷人会越穷,富人会越富",穷人之所以穷下去,是因为他们的父母给孩子下了一个套,这个套叫“格局”。

我们的穷孩子可能每天会为了节省几毛几分,将时间花在一些并不能让自己增值的东西上面,而富养的孩子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世界。

3. 穷养会让孩子丢失了气质

很多时候我们从一个人的穿着言行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出身。为什么有些孩子一看就是有气质有教养,但有些孩子一看却是让人感觉粗俗?

孩子身上的气质是从骨髓渗透出来的,是家庭环境教养的象征。

这种气质来源于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更多的是追求物欲的满足,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机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


所以,教育,不应该走极端。

平衡才是最好的教育之道:

让孩子吃点苦头,他们才懂得谦虚;

让孩子学音乐美术,孩子懂得了高雅和品味;

让孩子受点挫折,他们的灵魂会更加坚韧;

孩子经常旅游,他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


孩子要“富养”,但是这不代表给他们创造更高的物质条件。这对于很多工薪家庭来说并不现实,而且容易溺爱出自私霸道的“小王子“和“小公主”。


“富养”是让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锻造他们完善的人格。


然而今天有很多成年人都是被“穷养”出来的,他们再把当初的经历投射在自己孩子身上。以打压教育为主,并不注重孩子的尊严和自信。同时格外强调升学和找工作,忽视了孩子们的人格和心理的成长。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人与原生家庭冲突剧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于童年畸形的家庭教育。


为此,先知书店精选了三套给孩子的启蒙书,诚意推荐给各位书友。


它们适合:
那些正在参与教育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但尚未领悟教育的真谛;
那些即将开始教育孩子的人,但对如何教育感到无所适从;
那些自己曾经历过扭曲教育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此不走弯路;
那些已经给孩子和学生创造了良好教学环境的人,想给自己的理念找寻思想依托。
 
这三套书不讲空洞的大道理,旨在从现实和经典哲思中激发孩子对于爱和责任、公平与不公平、幸福与痛苦、对与错等问题的独立思考潜能,在潜移默化中锻造完善的人格。
 
其中两套是法国知名作者碧姬·拉贝和皮埃尔·裴居联合法国多位顶尖学者为孩子打造的思考画册,引导孩子们对世界产生疑问并自己探索答案;还有一套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是她教育孩子和自我学习的“作业记录”,随书附赠三册精美笔记本,可以一边读、一边学、一边记录。识图扫码,一键收藏。(注:因为特殊原因,龙应台人生三书市面已找寻不到。先知书店有幸还剩余少量库存,售罄即止。)
注:本文节选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原作者付出。

周有光:教育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启发完整人格
鲍鹏山: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视频)
郑也夫:为何大部分中国学者的作品无趣?
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梁漱溟:思维的八个层次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是什么?(视频)
教育是最好的国防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日本开学第一课:独立、责任、坚强
文明人的七个特征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